景薰樓為霧峰林家頂厝系最主要的大宅。頂厝系統,為霧峰林家崛起的開山祖林甲寅次子林奠國一脈。
林甲寅在阿罩霧發家致富(起家厝為「草厝」)後,於1836年為兒子分家。現址民生路、萊園路這一代近烏溪,霧峰林家看中其水路渠道完備,背靠山、四周為肥沃的可耕平原,而有了現今規模宏大的林家宅邸。
分家以起家厝草厝為區分,林甲寅的長子林定邦為「下厝」,主分靠南方,日後林家往南擴建皆稱「下厝」;次子林奠國分靠北方區域,為「上厝」,日後往北與山上擴建,稱為「頂厝」。
1985年霧峰林家宅園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家古蹟,整理如下: ‧下厝:草厝、宮保第、大花廳、二房厝、二十八間 ‧頂厝:頤圃、蓉鏡齋、景薰樓、新厝 ‧萊園 林奠國有三個兒子文鳳、文典、文欽,頂厝系最早的建築為林奠國的居住處,原為土埆草屋形式,後林文欽於1887年(光緒13年)將草屋改建為紅屋瓦土埆磚造的三合院,並取唐代《酉陽雜俎》「芙蓉鏡下及第」的典故,命名為「蓉鏡齋」。頂厝系最主要建造的大宅為「錦榮堂」(後來的景薰樓)。
1864年由林奠國起造,同治六年(1867年)完成第一階段;第二階段於1867年,由林文鳳完成第一落內外護龍、正身與門樓;1883年林文欽完成第二落主體建築與第三落,1899年完成整體建築,為三落五進九開間格局,即俗語所說「大厝九包五,三落百二門」,為傳統合院式格局。
因地震導致錦榮堂門樓毀損(不確定年代,疑似1917年的南投埔里地震,或1920年的花蓮大地震,芮氏8.0級),1929年,林澄堂(林文鳳長子:林潮州,字澄堂)建議重建,林澄堂為當時人稱林家五少爺(紀堂、烈堂、獻堂、澄堂、階堂)排行第四,因自小體質較差,當時病中,對於老宅遲未重建耿耿於懷,期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老家整修完成,因此,1930年由林獻堂(林文欽長子:林朝琛,字獻堂,號灌園)重修,增建正廳前葡萄架(遮陰),並將原本的門樓重建為雙層歇山式建築,昭和六年(1931)落成,並改名為景薰樓,重修後的景薰樓帶有林獻堂的個人色彩(景薰樓主要為林獻堂的故居),且有帶有日式風格。
921地震後,頂厝系建築倒塌毀損70%以上,景薰樓唯一完好,因林家後人對古蹟的認定意見不一,古蹟建築重修保有目前開放參觀的林獻堂故居(二落三進建築)。 參觀景薰樓是與萊園、林獻堂博物館、景薰樓為「林家花園」套裝行程,有專業導覽人員帶領,全票220元,也就是說,參觀林家花園──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園區,主要是以林文欽、林獻堂這一系的林家頂厝建築為主,民眾須先到萊園(明台高中)購票,參訪萊園與博物館後,再由導覽人員帶領進蓉鏡齋與景薰樓。
若不購買套票,亦可只選擇參觀博物館費用100元(含萊園);只參觀萊園則酌收清潔費與停車費30元(萊園內禁飲食)。
景薰樓前有阿罩霧圳水系流過,靠山面平原,大宅坐東朝西,台語諺語云:「坐東朝西,探錢無人知」,陽宅學上是有利於賺錢的宅邸,坐實了林家成為擁有2600甲的大地主、樟腦專賣權的豪門家族,就是有了財富的累積,才有住得舒服且講究風水的大宅院,造福後人。 一般大宅正門會開在正中央,然景薰樓門樓開在東南方位,主因是阿罩霧圳水路環繞關係,為風水格局的「門迎納水宅」,門樓正對的右護龍比左護龍多一節出來,作為當時林家帳房(收款處)將「財」給攔住,右護龍外的院牆旁有一棵老蓮霧樹,蓮霧底部的形狀外圓內方似銅錢,正好都呼應了聚財的寓意。
景薰樓第一落正廳前的葡萄架為日治時期增建,當時建材已經採用水泥,水泥製的葡萄架有仿斗拱雀替的造型,盡量融合在老建築風格裡,坐東朝西的房子西曬,此葡萄架主要是防日曬用;葡萄架後是軒亭,軒亭兩側建有八卦形的屏門,屏門平時打開作為通風與進出,冬日或雨天可關上擋風擋雨,為景薰樓建築特色之一。
傳統建築中大宅最喜歡使用的建材有三種,一是漳州的磚;泉州的石(白石、青斗石)、以及福州杉;這三種建材為景薰樓的主要建材,之後再加上水泥(日治時期),軒庭中央的石圓桌就是青斗石打造,桌腳刻有力士石雕,這個力士造型如西方人,清末英法聯軍後,激發庚子之亂,中國人無法在武力上勝過西方,因此衍生將西方人雕刻在傳統建築的桌腳、屋簷角等被壓制的地方,以精神勝利法來屈辱洋人「我雖然打不過你,但你永遠被我壓在屋角」的阿Q精神。
景薰樓第一進為正廳(公媽廳),門楣上懸掛有林文欽於1893年中舉人之「文魁」匾額。文魁匾額的讀法為「頂戴兵部尚書閩浙總督部堂 兼代辦監察 兼理船政福建巡撫軍譚鍾麟 代辦監臨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司經洗馬提督福建全省學政 王錫審 立 光緒癸已恩科鄉試中式第七十九名舉人林文欽 文魁」匾,此匾額為複製,正版移至林獻堂博物館收藏;景薰樓門外原立有舉人旗杆,後桿體毀損只剩基座,移至萊園保存。
正廳上有燈梁,生男丁時候會掛燈,依此年尾統計一年添丁多少,燈梁彩繪有螃蟹(甲殼類)與白鷺和蓮花,象徵「一甲傳臚」與「一鷺連科」,此外,梁柱斗栱門窗皆有象徵吉祥寓意的彩繪與雕刻;神桌案上神龕有左右對聯,為清同治皇帝欽賜世系表「文朝資正義武德在奇功 大鼎銘昭著元常紀偉庸」。
由正廳旁門推開,進入連接第一落與第二落的川堂,後壁上有「英(鷹)雄獨立」雙視畫,近看為一隻雄鷹站立在石上,遠看像是觀音側面像,一二落中有戲台,步上戲台的石階象徵步步高升,戲台上有象徵「魚躍龍門」造型之斗拱;戲台主要以文戲(戲曲)為主,即南北管演奏,為家聚娛樂時使用。
第二落主廳兩側有大型花瓶門,上雕夏荷、冬梅,取四季出入平安之意;主廳右側第一房(次間)為羅太夫人寢室(林奠國夫人),羅太夫人白天會至萊園活動,晚上回景薰樓就寢;旁兩間稍間分別為撞球間(已無球檯)和餐廳;右廂房第一間為林獻堂寢室,其次為書房;羅太夫人寢室與右護龍房間上方皆設閣樓,閣樓旁開窗,因此閣樓有儲物、隔冷隔熱,以及採光效果;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,時任省財政處長的嚴家淦曾受林獻堂保護,於右廂房閣樓上避難,之後並於右後護龍(奶媽房)居住約1星期後,才被送回台北。 景薰樓第一落及第二落建築,林獻堂重修時,考量傳統建築採光不好,整體偏暗沉,獨創以靛藍色間白色為主色調,稱為「中部藍」,讓整體建築增添明亮的色彩,而顯得清新雅致。
地址:霧峰區民生路42號
電話:04-23391761
營業時間:早上8:30 - 下午5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