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步在霧峰光復新村,濃密綠蔭的大樹、長長的院牆與紅門、低矮的白牆黑瓦屋,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,沒有高樓大廈林立的緊迫感,有的是走在巷弄間的悠閒,忍不住停下拍照打卡的藝術裝置,以及每翻過一戶就乍見不同文青布置的驚喜,令人忍不住「哇哇哇」的讚嘆!
走在光復新村,每一次轉身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,通過摘星計畫的青創業者,將夢想聚集在光復新村,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店面展區,各具特色的文創小物、好喝好看的飲品、美味巧思的餐點……不僅吸引喜歡新奇事物的年輕人,更多大人、小孩來此親子同遊,畢竟,愛美是天性,光復新村是一個將美學生活融入各個角落的藝術村。
位於霧峰坑口里的光復新村,啟建於1950年代政府的疏遷計畫,當時將省政府、臨時省議會等單位,由臺北疏遷到中部,原本的疏遷計畫是以霧峰為主,並在坑口興建公教人員眷舍,後來省政府轉往營盤口(即今南投中興新村),但省議會並未隨之轉移,仍留在霧峰。光復新村於1956年(早於南投中興新村的1957年)完工,為臺灣省政府教育廳、衛生處、印刷廠員工的眷屬宿舍。
身為省政府疏遷市鎮規劃工程的先驅,光復新村是臺灣第一個新市鎮,引進當時的建設廳副廳長劉永楙到英國考察,所帶回的「田園城市」概念,低建蔽率、綠地空間大,區內有學校、公設,交通方便,臨工作地點等條件,光復新村都做到了,它具有當時臺灣其他舊社區所沒有的建設,包括自來水系統、雨水、汙水地下水道系統、交通系統、圓環、市場、學校、公園、停車場、汙水廠、淨水廠、倉庫等等,深具臺灣新市鎮發展的指標性意義。
1998年精省後,光復新村成三不管地帶,1999年921地震,受災嚴重的光復新村,因省府走入歷史而難以復原,後續並面臨「騰空標售」的處置,2008年更收到2009年6月底前須全數搬遷完畢的要求,幸而經過在地居民、地方文化界人士等多方奔走、社會大眾的迴響、媒體的重視報導,最終也獲得台中市政府的積極回應,於2012年,光復新村登錄為台中市第一處文化景觀。
十餘年來,光復新村的社區活化,在霧峰在地文化人士、社區大學、大專院校等各單位、團隊和地方政府主管機關共同持續投入,整理環境、修復老屋、創造新機,不只保存眷村文化資產,也是青年創業的夢想基地,兩者相容走出華麗的風貌,而來此感受濃厚眷村生活足跡,追訪電影場景、拍照尋寶的遊客,也是其中美麗的風景。
地址:霧峰區坑口里新生路、民族路、民權路、和平路